今日丹东全图先锋快报:全面释义警惕虚假宣传与谨防诈骗,权威解读与防范措施落实
近日,丹东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执法组在例行检查中发现,部分商家以“政府补贴”“限时特惠”为噱头,诱导消费者购买高价商品。这类虚假宣传行为不仅扰乱市场秩序,更让不少市民蒙受经济损失。为此,本报记者深入调查,结合典型案例和专家解读,为市民揭开骗局套路,提供实用防诈指南。

一、虚假宣传四大常见套路
1. 伪造官方背书:某养生馆悬挂“市卫健委指定合作单位”假铜牌,宣称理疗仪能“根治糖尿病”。经查证,其所谓“红头文件”系PS合成,售价万元的设备实际成本不足千元。
2. 虚构紧迫场景:“最后3个名额!老年大学免费入学”的传单在社区泛滥,实则要求缴纳“教材押金”后便人去楼空。警方提醒,此类话术专门利用老年人怕错失机会的心理。
3. 偷换计量单位:海鲜大排档标价“98元/份”,结账时却称“98元/斤”,一份螃蟹称重后竟收费600余元。市场监管部门已对沿江路5家商户立案调查。

二、新型诈骗手段深度解析
“最近出现冒充社区网格员的‘入户普查’诈骗。”市公安局反诈中心王警官介绍,骗子以“登记社保信息”为由索要身份证、银行卡,随后通过短信验证码盗刷资金。真实工作人员绝不会要求提供支付密码。
更隐蔽的是“AI语音诈骗”:犯罪分子利用语音合成技术模仿子女声音,伪造“交通事故急需转账”等场景。技术专家建议设置家庭暗语,遇到转账要求必须视频确认。
三、权威防范指南
消费前: - 扫描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二维码验证商家资质 - 对“全额返现”“稳赚不赔”等承诺保持警惕
遭遇欺诈时: 1. 保留付款凭证、聊天记录等证据 2. 立即拨打12315或前往辖区市场监管所投诉 3. 大额诈骗速打110,黄金止付期为30分钟
市消协秘书长李明强调:“本月起将开展‘亮剑行动’,对虚假宣传顶格处罚并公示黑名单。”市民可通过“丹东市场监管”公众号的“随手拍”功能举报违规行为,查实后最高可获2000元奖励。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保持理性判断比任何时候都重要。记住:天上不会掉馅饼,地上却可能布满陷阱。只有全民提高警惕,才能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