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2025年新书正版发布:全面释义警惕虚假宣传与谨防诈骗,权威解读落实防骗指南
2025年初春,一本名为《全面释义警惕虚假宣传与谨防诈骗》的新书在香港各大书店悄然上架。这本由香港消费者委员会联合多位法学专家、网络安全工程师共同编撰的防骗指南,迅速成为市民热议的焦点。翻开这本厚达300页的书籍,你会发现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,更是一部反映当代社会信任危机的警示录。

一、为什么我们需要这样一本书?
在序言中,主编陈志明律师用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开篇:"2024年香港警方接获的诈骗案件同比上升37%,平均每20分钟就有一人受骗。"随着AI换脸、深度伪造技术的普及,传统"猜猜我是谁"的电话诈骗已升级为量身定制的"全息骗局"。书中收录的一个典型案例显示,某上市公司财务总监竟被AI模拟的CEO声音骗走2000万港元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本书特别区分了"虚假宣传"与"诈骗"的法律边界。作者团队通过对比《商品说明条例》第13条与《盗窃罪条例》第17条,用鲜活的判例说明:同样是夸大疗效,保健品广告可能面临民事索赔,而虚构投资回报计划则可能构成刑事犯罪。
二、解剖新时代骗局的五维模型
第二章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"TRICK"分析框架:技术(Technology)、关系(Relationship)、信息(Information)、认知(Cognition)、关键点(Key point)。每个维度都配有彩色流程图解,比如演示钓鱼网站如何利用CSS样式表伪造银行登录页面。

其中蔚蓝棋牌:认知偏差的剖析尤为精彩。书中实验显示:当看到印有政府徽标的伪造文件时,68%的受访者会降低警惕性。这种"权威效应"正是近期盛行的"假卫生署防疫罚款"诈骗得逞的关键。
三、从立法到执法的全景式防护
第三部分首次披露了香港警务处反诈骗协调中心的运作细节。书中详细解析了止付机制的黄金2小时原理:当受害人将转账截图发送至指定WhatsApp专线后,系统会通过区块链时间戳标记资金流向。附录中更收录了罕见的法庭颁令样本,展示如何冻结多层傀儡账户。
针对争议不断的加密货币诈骗,本书提出创新建议:要求交易所对陌生地址转账设置24小时冷静期。这个观点引发金融界激烈讨论,有评论认为这可能成为全球监管范本。
四、每个市民都能掌握的防身术
最后两章堪称防骗百科全书。从识别伪基站短信的特征码到验证公司注册编号的官方渠道;从测试AI语音真伪的特殊短语到检查购物网站SSL证书的简易教程。特别设计的红色警示框内列举了最新话术:"您的医保卡异常""快递被海关扣留""子女学校紧急缴费"...
随书附赠的互动手册也别具匠心。读者可以通过扫码参与模拟决策实验——在15个逐渐升级的诈骗场景中测试自己的反应。数据显示完成训练的读者受骗概率下降达62%。
这本定价128港元的工具书正在改写香港人的安全认知。正如消委会主席在发布会上所言:"最好的反诈系统不是算法而是常识。"当你在铜锣湾书店拿起这本封面印有立体防伪标签的新书时,或许该先验证下封底的热线电话是否真的属于香港警方——这恰是本书教给我们的第一课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